近期,《南京照相馆》上映仅用一周,票房就冲破九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原本计划在同档期拉开帷幕的一部次类型作品《731》却在宣传高潮中突然失踪,未能如约与观众见面。此前这部电影被官方广泛推介,央视等主流媒体也参与了宣传,原定上映时间定在7月31日。
然而临近上映日,公众发现该片在各大平台上已“消失”,随后有消息称其被下架。关于下架原因,最初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影片“过于血腥”,担忧会对青年群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被禁止上映。另有观点认为,部分人借揭示历史伤痛之名在谋取商业利益,试图以禁映来制造话题。
真相究竟为何?后续报道揭示,所谓“下架”背后其实是一次举报事件所致。出于不可预见的监管处理,影片被暂时封停,导致正式公映无从谈起。令人意外的是,举报者在影片下架后并未隐身,反而在网络上洋洋得意地宣布“战果”,以此炫耀自己的努力。传闻称,该举报者身份并不简单,据称为985高校毕业的高材生,声称自己现任教师一职。
值得关注的是,《731》自始至终都强调以真实历史为底色,旨在让当代青少年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为确保叙事的真实与庄重,制作团队耗时八年,走访了17位幸存者,力求在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上还原历史场景的惨淡与张力。如此执着的创作付出,如今却以意外的方式戛然而止,令不少关注者感到惋惜与心痛。
当初影片宣传阶段,网络上就已出现分歧声浪。一部分人担忧血腥镜头会冲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担心对历史记忆造成扭曲;另一部分人则主张直面历史,认为这是教育的一部分,切不可因情绪而回避痛点。也有声音质疑,是否有个别势力在以“血腥”之名,意图引导公众情绪从而妨碍历史教育的顺畅进行。
但换个角度看,这一事件并非简单的“自作闭环”。在当代社会,历史记忆需要被公正、坦诚地对待,年轻人也应在不被夸张情绪左右的前提下,理解历史的全貌。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同时,确保历史教育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不被曲解、不被利用。
归根到底,此次事件再度提醒公众:历史不是可随意屏蔽的话题,敢于面对历史的勇气,才是每一代人应有的底气。对试图以偏概全、以禁映为手段的声音,理应以法治与理性予以回应,确保历史记忆的清晰与公正。
信息来源
风芒新闻—电影《731》即将上映,参演演员徐光宇郑重发声;多翻阅珍贵老照片,方知今日之来之不易,血腥争议讨论持续发酵。
爱和平—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