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数智赋能云耕共育: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探索实践队赴江西省吉安市凤阳县和江苏省泰兴市曲霞镇镇西村开展调研
2025年7月,武汉大学数智赋能 云耕共育: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探索实践队再次出发,深入江西省吉安市凤阳村和江苏省泰兴市曲霞镇镇西村,在同村干部的深入交流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实地访谈中探索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径。
一、技术进村,村民为啥又爱又怕?
在江西凤阳村,欧阳熠发现智慧农业的推广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以无人机洒药为例,这种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对于习惯了传统农作方式的老一辈农民来说,操作无人机并不容易。“这玩意儿比种地还难!”大爷大妈们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感到头疼不已,学习成本成为了阻碍技术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8/103813111.jpg" />
(无人机撒药)
而在江苏镇西村,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通过传感器自动调节水量,小麦产量显著提升。起初,老农们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还是依靠经验更为可靠。但随着实际效果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依赖这项技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8/103814391.jpg" />
(湿度传感器自动浇水系统)
这一切都表明,要想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乡村,必须找到那把能够打开村民心门的钥匙——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使之更加贴近村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二、高校下乡,如何打破“暑期限定”魔咒?
每年暑假,许多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农村开展社会实践。然而,“学生来了又走,项目黄了一半”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凤阳村草莓大棚为例,学生们带来的先进技术确实促进了草莓生长,但由于后续指导不足,导致草莓品质下降。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提出了建立“技术帮扶档案”的方案,详细记录每项技术的操作要点及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确保知识得以传承。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8/103815761.jpg" />
(草莓大棚)
同样,在镇西村,有机蔬菜实验也面临类似困境。由于成本较高,村民们觉得不划算而放弃尝试。为此,团队推出了“1个博士+2个村民”的结对模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传授给村民,帮助他们掌握核心技术。此外,简化操作流程也是提高技术接受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原本复杂的智能灌溉APP经过优化后变得简单易用,深受村民喜爱。村支书杨先生一针见血:“别把村民当实践工具,要搞就搞长期‘带徒弟’!”
田野智慧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快闪剧”,高校得学会“续更”。就像凤阳村,通过建立技术手册等方式,技术留存率达到了90%,真正让技术在乡村扎下了根。
三、共生之道:让企业、高校和村民“三赢”
在江西省凤阳村,欧阳熠倡导建立了“村民议事会”,让企业在实施项目前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确保项目符合实际需求。而在江苏省镇西村,刘嘉骏促成了高校与食品厂的合作关系,成功将本地特产土梨子加工成受欢迎的产品,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8/103815711.jpg" />
(欧阳熠与村干部合影)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riyuangf.com/file/upload/202508/18/103816351.jpg" />
(刘嘉骏与村支书合影)
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解决了技术推广难题,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如返乡青年小张利用无人机洒药技术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留守妇女李姐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美食,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小结
此次实践队的乡村调研之旅,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道。面对技术进村时村民“又爱又怕”的困境,唯有贴近需求优化技术、降低使用门槛,才能让智慧农业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而“村民议事会”“校企合作”等创新模式,更搭建起企业、高校与村民的共生桥梁,在倾听需求、转化价值中实现三方共赢。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短期的“快闪行动”,而是需要用耐心适配乡土习惯、用机制保障技术留存、用协同激活内生动力的长期实践。当技术接上地气、高校沉下身子、各方拧成合力,方能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野间扎根结果,书写出科技赋能、人才助力、百姓受益的新时代田园篇章。(通讯作者:王梦雨、雷天陈、杨鑫钰、刘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