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业剧《无尽的尽头》创作研讨会:刺破阴霾的现实主义之光

   2025-07-23 kongyu960
核心提示:6 月1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原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

6 月1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无尽的尽头》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原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赵化勇,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文化处处长刘德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中国检察出版社副总编辑安斌,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领导,出品方腾讯视频、忆光年影视、中国检察出版社等出品方代表与剧集主创、影视行业专家、法学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剧集的现实意义、艺术创新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度研讨。

这部历时四年打磨的作品,在腾讯视频、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和广东卫视上线后,一举成为收视黑马,同时,剧集在豆瓣开分8.1分后,一周内涨至 8.3分,成为2025年至今国产剧集评分第一。

创作初衷:让影视成为撬动社会变革的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而《无尽的尽头》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通过未检办检察官林之桃与白恩宇的视角展现了检察系统在未成年人保护道路上的探索与坚持。该剧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四周年之际播出,正是以影视艺术的表达方式呼应国家战略。

闫少非表示有意义的文艺创作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无尽的尽头》这部剧正是在回应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回应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要求,关照现实生活,推动这样一个现实中的重大、严肃的问题不断完善和解决。

朱正文在发言中肯定了该剧的社会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类似《无尽的尽头》这样有力量的作品,推动社会去讨论、关注、形成更加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和社会氛围,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成长的空间。

刘德茂也表示,该剧在最高检全程指导下,力求在专业精准度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实现平衡。将镜头对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创立与发展历程,用六大单元案件,构建起“案件-司法-家庭-社会”的多维透视体系。这种从“惩罪”到“溯因”的叙事转向,亦标志着国产法治剧的重大突破。

专业护航:四年磨一剑的现实扎根

在法治题材常陷说教窠臼的困境中,《无尽的尽头》以叙事与角色的双重创新打破桎梏。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在阐述创作理念时表示,区别于一般市场性和商业性极高的项目,《无尽的尽头》本身剧情反映的案件内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都增加了艺术创作的难度。所以在创作理念上,我们从一开始就特别统一,避开常见的相对讴歌式的、或者比较行业剧气质的创作,力求更坚持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无尽的尽头》总制片人马科也表示,项目最初的定调,就是要做一部专业的、温暖的、有力量的、有普法意义的司法行业剧,所以团队从2021年创作开始,采访了几十位的一线检察官,并且深入了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团队始终相信,司法行业剧的可看性不应该依赖于犯罪的猎奇,而是在案件中挖掘人性的深度和制度的力量。

中国检察出版社音像中心主任李广森作为剧本监制也补充到,剧本开发的三年时间里,编剧团队坚持做到了没有走到的地方不写,没有看到的真实不写,没有听到的故事不编,不能感动自己的情节不用,从真实案件里找故事原型,从检察官群体里找到人物灵魂,让这部戏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总编剧亦可未知表示,为了平衡司法与共情,编剧团队与检察官业务指导、检察官编剧的深度合作,在批捕、庭审等环节架构戏剧冲突和人物成长,希望能向观众传递,惩恶扬善能通过更智慧的方式达成,坚实证据可给犯罪者致命一击,言语与文字的力量能抵万马千军。而看到弹幕上,成千上万的观众们打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时,感受到了一种与观众跨越时空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共振。

艺术突破:当冰冷法条遇见人性温度

两位检察官编剧鲍俊红和赵卿,也发表了自己的创作感言。鲍俊红表示,法律是创作的底线,艺术是升华的翅膀。依托专业背景与实战的经验,从诉讼的节点到定罪量刑,从专业的术语到程序公正,每一处都需要把脉问诊。而赵卿则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出发,表达了该剧展示了未检检察官的初心使命和未检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未检人来说,他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也是检察官的人生。”

演员刘琳分享了饰演副检察长郑雁来一角时的感悟,她表示自己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郑雁来成为连接法理与人心的桥梁,她认为:“司法是有温度的,但是这种温度不是一种简单的共情,是郑雁来三十多年检察官的职业生涯淬炼出来的那种悲悯感。” 同时刘琳也表达了对观众的感谢——当他们为被害者的命运落泪的时候,为每一次胜诉欢呼的时候,他们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些情节,也是这些故事背后那些坚守公平正义的司法人。

演员高伟光则表达了,他最初被白恩宇身上普通人的真实感所打动,没有光环加持的他,是观众理解未检工作者的最佳切口。在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后,他深刻感受到,司法工作者的坚持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发现微光,而演员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微光放大,让更多的人看见。

研讨会上,饰演小花一角的小朋友马可艾,也用童言童语表达了自己参与影片拍摄后的所思所想:“我觉得自己在儿童时期很幸运的参与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让我知道了,如果在学校看见有人被欺负了,第一时间要去告诉老师,拉着被欺负的小朋友跑开,和大家一起保护他,因为身边有很多的正能量。”

社会回响:从屏幕到现实的保护接力

董涛表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中央到各个部门都很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六月正值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四周年,《无尽的尽头》正是以艺术的力量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广泛关注。

作为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表示,该剧不仅彰显了普法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并期待更多的像《无尽的尽头》这样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能在广州诞生。

该剧在表现检察机关办案方式,以及在未成年人领域改革探索的,得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的肯定。他表示,这部作品揭示了恶,也跟广大的观众分享了善,释放出温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产生,从观众的反馈来看,社会太需要正义了,太需要温暖了。

“看完心情沉重,但我喜欢这种沉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的感悟,折射出剧集直击社会痛点的力量。他提出,古人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如果只有娱乐,会忘记我们生活在哪里。这部作品关注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在承担一种社会责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承健表示,《无尽的尽头》在针对戏剧性冲突的解决方案,能够让观众体验极端情感,获得了替代性满足,从而起到社会心理的安全阀作用,间接调和现实矛盾,最终在批判与推动变革层面,该剧以批判性的视点勇于揭示未成年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危害,能够唤醒公众意识形成舆论压力,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思和进步。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视协视听节目传播委员会顾问杨洪涛提出,这部作品的尺度把握,案件细节的展示分寸感,播出后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响以及未成年人观众的收视心理的把握主创做的完成度非常高,这部作品的教育意义,警示作用,艺术建构和带来的思考都有它的示范效应。

正如剧名《无尽的尽头》所隐喻的,未成年人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剧中,未检工作从“单一案件办理”向 “综合保护” 的转型叙事,恰与 2020 年最高检提出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六大保护形成互文,体现了文艺作品对时代命题的敏锐捕捉。当艺术不再回避伤疤,当镜头聚焦 “恶之源” 与 “善之始”,改变便在千万观众的共鸣中悄然发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