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32个国家终于举起了手——同意在未来十年内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然而,同一天,部分美国政客却宣称:“中国手里握着一张王牌,美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应对。”那么,这张所谓的“王牌”到底是什么?特朗普的这一“新招”,真的能压制中国吗?
2.3万亿美元——这个庞大的数字,足以让任何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根据北约32个成员国的GDP总量45.6万亿美元计算,5%的军费开支意味着每天要花费63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特朗普为欧洲盟友开出的“保护费”清单。会议现场的气氛犹如市场讨价还价,西班牙代表脸色如同吃了苦瓜,意大利代表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不满。毕竟,对于一些本就财政困难的国家来说,让他们拿出GDP的5%用于军备建设,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面对特朗普“要么加钱,要么退群”的强硬态度,这32个国家最终还是屈服了,选择了“捏着鼻子”同意了这份协议。这场“绑票”式的操作早有预谋。自今年1月特朗普上台以来,他便屡次对欧洲施压:减少驻德美军、威胁退出北约、以及加征贸易关税,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让欧洲国家屈服。德国被迫将原本用于新能源补贴的760亿欧元转投军工,法国不得不把本计划建设的30所小学改为弹药库。这样的代价,真让人心疼。
北约秘书长吕特曾用“欧洲像孩子向爸爸求助”来形容当时的局势,虽然之后他澄清了这番话,但无疑将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的尴尬暴露得淋漓尽致。表面上,北约是一个军事联盟,实际上,却更像是特朗普的私人提款机。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注定使得协议的执行充满了水分,难以落实。
别被那天文数字吓到了,特朗普真正的目的远不止这些。为何说这一招比关税战更狠?答案其实很简单:关税战打的是贸易,而这次的操作则是涉及生死存亡。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极其精明——他希望31个“小弟”拿钱出力,帮助建设军工厂,为美国生产武器,这不就是免费的军工代工厂吗?
至于中美军事实力的较量,许多人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不久前不小心透露了一句:“我们无意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听起来好像客气,实则暴露了美国的忐忑。中国的歼-20战机已经在性能上压制了美国的F-35,这一现实让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寝食难安。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军工产能早已捉襟见肘。乌克兰战场的激烈消耗让美国的军工企业无法跟上生产速度。现在,特朗普的策略便是让欧洲盟友投资建设军工厂,不仅解决了生产瓶颈,还将生产成本转嫁给了欧洲,成功实现了一箭双雕。
特朗普的算盘还不止这些。他还在策划将北约的影响力从欧洲扩展到亚太。北约秘书长吕特曾提到:“如果中国大陆武力攻台,俄罗斯很可能会介入。”这话并非随口而出,而是为北约干预台海局势寻找借口。军费增加后,北约便有了更多的底气,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
然而,特朗普的策略似乎有些疏漏,事实上,美国政客此刻确实急了。当中国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时,美国的反应异常激烈,甚至比踩了尾巴的猫还要夸张。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专家丹尼尔·皮卡德“苦口婆心”地劝说中国撤回这一决定,这种恳求与平时的霸气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美国如此害怕?答案藏在4.2公斤钕磁体这个数字里——一枚美制“标枪”导弹需要这些稀土材料,而全球90%以上的永磁体生产能力都掌握在中国手中。如果中国停止供应,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将在两个月内停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生死攸关的现实。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爱国者-3”导弹系统完全依赖中国的镝铁合金。五角大楼的战略储备甚至不足以支撑两场中等规模的战争,这样的储备在真正的全球冲突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而欧洲的“豹2”坦克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激光瞄准器用的铽元素库存只够使用42天,这简直就是“弹尽粮绝”。
更令美国政客感到焦虑的是,中国不仅掌握了稀土矿资源,更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炼技术。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曾说:“美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不仅仅是客套话,而是血淋淋的现实。从202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已投入4.39亿美元进行稀土加工,但最早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产能仍远低于中国。
如今,全球多家媒体已经承认,稀土是中国的“王牌”,美国对此“无力反击”。当美国企业开始“喊疼”,甚至不顾特朗普的威胁呼吁中国“高抬贵手”时,这种认知的转变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可能真正能够让战争机器停摆的,不是另一台更强的机器,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粉末。
尽管稀土这张牌已经让美国十分头痛,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特朗普可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现实:美国政客最擅长的就是朝令夕改。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上一任总统的政策往往在新政府上台后被推翻。因此,特朗普的十年军费计划很有可能跨越两到三届政府,指望政策的连续性,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欧洲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政坛日新月异,政权更迭频繁。今天的承诺,明天就可能被新政府推翻。德国总理朔尔茨的支持率下滑,下一届选举后,新的政府是否会继续履行这笔账,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法国的马克龙几乎要下台了,继任者是否会继续为美国军工买单,也不容乐观。
执行力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虽然北约各国口头上同意了这一协议,但心中都在打小算盘。比如,意大利可能会以“设备采购遇到技术困难”作为借口,西班牙则可能抱怨“预算审批程序复杂”。这些拖延战术,欧洲国家玩得已经炉火纯青。毕竟,勉强同意的事,如何可能全力以赴?
至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约想要占据全球近八成的高强度特种钢和超过九成的军用级半导体,显然不现实。中国的造船厂可能会发现,欧洲的船板钢配额已经用尽,几十万吨货轮订单违约;波音和空客的新增产能七成被军方预定,民航买飞机得排队等到猴年马月。这样的全面冲击,必将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反观中国,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发展从未停歇。十年后的中国将比今天更加强大,无论在稀土技术、制造能力,还是创新实力方面。届时,哪怕美国的十年军费计划侥幸完成,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全面升级的中国。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注定会落空。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特朗普越是想困住中国,越是凸显了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当美国政客不得不承认“中国有王牌”时,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真正的较量,不在于谁的嗓门更大,而在于谁有更强的底气。中国的稀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