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推开。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建设美丽中国,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神州大地上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不断展现,让一条条泽被万物、造福人民的江河奔流不息。
在综合整治中让碧水长流。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排污口的排查,到重大流域与重点海湾整治,从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地各部门打出了水污染整治“组合拳”,让碧水长流。全面开展排污口“查、测、溯、治”,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1%;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累计解决2200余个相关问题,截至2024年,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万里长江、九曲黄河焕发新的活力。从大江大河到小沟小汊,从饮用水水源地到湖泊湿地,控源截污、修复生态、清除隐患,碧水保卫战接续奋进。与10年前相比,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高到90.4%,首次超过90%。
在系统治理中让绿色生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上,各地更加重视源头防控,从根源上进行系统治理。在外源管控上,减少输入性污染,建设河口功能性湿地,取缔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在内源治理上,开展生态清淤,让水产养殖场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各地各部门持续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做好生态补水工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在生态整治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各地各部门要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流域“流金淌银”,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优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质量管理中让河湖长清。进入新时代,水环境治理从“总量控制”转向“质量管理”,以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为关键。更加注重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治水、护水,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在法治保障上,生态环境领域陆续制定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多部涉水法律法规。在河湖管理上,全面建立健全河湖长制,5级120万名河湖长履职上岗,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全面参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在协同治理上,探索开展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河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