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泉州武夷清源茶饼的“破圈”路

   2025-08-23 w86768461670
核心提示:七月的泉州,热浪翻涌,蝉鸣聒噪,央视二套《职业健康课》的镜头却捕捉到了街头别样的清凉——一个个爱心奉茶点前,市民接过盛满


七月的泉州,热浪翻涌,蝉鸣聒噪,央视二套《职业健康课》的镜头却捕捉到了街头别样的清凉——一个个爱心奉茶点前,市民接过盛满茶汤的纸杯,脸上漾开舒心的笑意。



“这看似简单的舍去一点茶水,却赢得了邻里温情与路人清凉。它不仅是泉州人乐善好施的生动写照,更是这座古城代代相传、独树一帜的消暑良方。”节目中的评语揭开了这段温情背后的故事:武夷清源茶饼,这枚承载着闽南智慧的茶中瑰宝,在奉茶的公益底色上,续写着药茶的传奇与创新的篇章。


奉茶

将近三十年不熄的爱心炉火


夏日的泉州市区泉秀街头,茶叶大厦一楼入口处,不锈钢保温桶冒着热气,铁架上的纸杯整齐排列,墙上“公益奉茶点”的字样格外醒目。不时有群众前来接茶,喝上一口便露出满足神情:“清凉又解渴”。


图片

群众在奉茶点续杯


奉茶不是简单的善意堆砌,而是这座城市用味觉书写的文明史诗。入夏以来,交通、建筑、环卫等高温作业行业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都因此受益。奉茶的真谛,如同闽南人的待客之道,既要让客人喝得畅快,更要留一份念想在心头。



药茶

两百年沉淀的文化密码


作为泉州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武夷清源茶饼行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继宋元贡茶龙团凤饼之后武夷紧压茶的最重要代表,也是武夷岩茶入药和药用价值的历史佐证。


据泉州市茶叶公司负责人吴鹏智介绍,茶饼以乌龙茶为底,加入多种中草药细细研磨,而后将这精心配制的粉料缓缓注入熬足几个时辰的药汤之中搅拌融合,接着倒入特制的模具压紧塑形成为方正的茶砖,再经70℃烘房18小时慢烤,一块浸润着草药精华与匠心温度的茶饼方才成型。这些近乎苛刻的坚守,让武夷清源茶饼在现代饮品冲击下,依然保持着“一碗茶汤解三暑”的口碑,凝聚着理气止痛、消食健脾、醒脑提神之功效。


图片

茶饼制作过程


茶饼虽小,却是泉州多元文化元素的体现。节目中,泉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苏稼夫解析说,武夷清源茶饼的配方中,白蔻仁、丁香等香料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备受追捧的香料瑰宝,而紫苏、茯苓是闽南山野的青草药,二者在茶饼中达成奇妙平衡——香料中和草药苦寒,青草药化解香料燥烈,恰如泉州多元文化的共生。


它的神奇更在药用智慧。“最妙的是治‘阴暑’。”苏稼夫主任医生说,暑天淋雨或空调房待久了,头痛身重、汗出不畅时,喝这种茶可以散寒解暑。其平和特性远超普通凉茶,暑天感冒可散寒,胃肠不适能理气,刮痧时饮用还有助排毒,寒凉体质者也适宜。正是这种“治未病”的哲学思想,让它从宫廷茶饮走入民间,成为刻在泉州人生活里的健康密码。


图片

茶饼制作过程


创新

老字号破圈的时代答卷


图片


200年来,武夷清源茶饼伴着古城百姓成长,是老华侨心中抹不去的“儿时味道”。但老字号从不是困在时光里的“活化石”,而是敢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图片

武夷清源茶饼


如何不被时光尘封?以创新致敬传统,是老字号破圈的密钥。首先是包装革命,设计师从蟳埔蚝壳厝、簪花围中提取灵感,打造“飞碟文创装”:灰白纹理复刻蚝壳肌理,缤纷色彩呼应簪花风情,巴掌大小的包装成为年轻人喜爱的“随身茶仓”;其次是构建产品矩阵,迷你盒装攻占伴手礼市场,袋泡茶适配健身通勤,会议杯茶切入商务场景......传统药茶以轻量化、时尚化破圈,甚至与蟳埔簪花围联名,成为文旅IP的“味觉名片”;再者打造体验场景,落子布局西街、蟳埔这两大文旅胜地,借助文旅热度,让茶香与古城韵味、民俗风情相互交融,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沉浸式品茗打卡。


从街头奉茶的公益初心,到创新破圈的市场活力,武夷清源茶饼的蜕变印证着:守正者行远,创新者常青。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