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清柳市某幼儿园被家长发避雷帖引发争议。家长称:去年该幼儿园为评省一级幼儿园,将20余名老师认为“可能会影响上课”的孩子以 "交换生"名义送至姐妹园规避评选,但实际仅由一名体育老师看管,孩子全天看电视、睡硬床板。事后该家长在家长群问责,多位家长附和孩子有相同经历,当时涉事老师在群内道歉。爆料家长称:作为一名母亲,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当时我已经投诉了,但是考虑到孩子在幼儿园还有一段时间就要毕业了,领导层不作为但是会牵扯到原本爱孩子的老师们,我在其他家长的劝说下撤销了投诉,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了,希望各位家长避雷不负责任的幼儿园。而在家长发帖报料后,园方发声明否认,称是同行与前家长恶意中伤,后又删除声明。
该幼儿园的回应很快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质疑公告为什么不用幼儿园官方账号发布,以及为什么发布后又很快删除。随即该家长晒出当时的聊天记录。
以上内容,仅为家长单方面主观叙述,幼儿园方面暂未看到又公开消息披露事件详细始末。
但从家长反馈与聊天记录来看,若 “临时转移幼儿、监管缺位” 等情况属实,园方不仅违背了学前教育 “安全优先、科学保教” 的基本准则,更将评级指标置于幼儿权益之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显然失当。而事后 “否认声明又删除” 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 —— 面对质疑,坦诚核查、正面回应远比推诿更能体现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折射出评级体系落地中的监督盲区。评级本是为提升办学质量,但若异化为 “形式主义目标”,可能倒逼机构剑走偏锋。期待当地教育部门介入调查,既查清事实以回应家长关切,或为幼儿园昭雪平反,也借此反思评级机制如何更贴近 “以幼儿为本” 的核心,避免 “为评级而办学” 的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