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表决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草案共6章144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将一些新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的行为纳入管理范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治安案件办理程序等方面内容,是守护平安中国的新防线。
社会治理的难题,往往藏在街头巷尾的喧嚣里、指尖划过的屏幕中。从现实生活到网络空间,从群体互动到个人行为,此次修订最鲜明的特色,是将一批新出现的社会治理难题纳入规范框架,让法律条文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空抛物事件,修订明确将高空抛物行为纳入治安管理范畴,既填补了法律空白,更传递出“头顶安全不容漠视”的鲜明态度;面对网络暴力这一新型社会顽疾,修订通过界定“散布隐私”“恶意诽谤”等行为的违法边界,为清朗网络空间筑起法治围栏……这些条款的增补,并非立法者的“闭门造车”,而是对民生痛点的前瞻性回应,彰显了法律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从“管理”到“治理”,从“管得住”到“管得好”,此次修订字里行间跃动着最朴素的民生温度: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值守百姓万家灯火的“利器”。如聚焦群众关切的“身边事”,将虐待被监护、看护的幼老病残人员,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明确列为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并设定处罚;对组织胁迫未成年人从事有偿陪侍、校园欺凌等作出处罚规定,强化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举行听证等作出具体规定。这些“小切口”的条款修订,串起的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大期待”。把“小事”管到位、“细节”抓到底,就能筑牢最坚实的平安防线。
在众多修订亮点中,明确公民对不法侵害行为有权采取防卫性措施备受关注。现实中,正当防卫的认定长期存在模糊地带,“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式的执法,既让受害者寒心、助长不法分子气焰,也让群众对“公平正义”产生疑虑。此次修订明确公民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权采取防卫行为,为正当防卫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支撑。这一规定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产生深远影响,让公民面对不法侵害时,不必再因“防卫过当”的担忧而畏首畏尾,敢于理直气壮地自卫,真正实现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对社会治安的信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此次修订是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既体现了我国对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科学治理的理念,有力展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强大效能。要让这部法律真正落地见效,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执法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法治意识,确保每一个执法环节都合法、公正、规范。社会各界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推动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当亿万人民共同成为法治的践行者,社会治理的“同心圆”才能越画越大,一个更有序、更安全、更温暖的社会图景,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林伟)